从化良口镇溪头村是个适合静静地小住几天的小村落,这里有旧式的建筑物,淡淡的小溪水……喜欢黄昏在村落漫无目的地走,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看村民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喜欢这种完全未经修饰的生活原貌,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。寻着流溪河的源头,有着历史建筑群。
在岭南青山绿水间,一条壮丽的公路蜿蜒前行。公路的路面整洁光鲜,线路清晰,标志醒目。车窗外掠过美丽的风景,时而是岭南秀丽的群山,时而是清澈的小河流,时而是平坦的田地,令人赏心悦目。
约30分钟后到达从化出口,从广州五山到从化棋杆站,接近50公里,一路顺畅,公路两边风景秀丽,驾者可以充分享受驾驶的乐趣。美丽的珠三角田园风光,亲切的农家情。
下了高速路,转入省道,穿过从化市区,进入广从一级公路,在离从化温泉2公里处,按照标志的指示右转入石门森林公园方向。在田野间,一段整洁的村级路将我们带往森林公园。品尝美味的农家菜,感受农家人的好客。在老板娘的介绍下,点了铜盘红葱头蒸鸡、本地烧鸭、椒丝通菜以及地胆头煲龙骨。
独坐在荔枝树下,微风拂面,院儿静悄悄的,很熟悉的感觉,仿佛回到了童年。
相信最美的风光在路上的真理,并不急着赶路。速度控制在70公里以下,慢慢行驶在村级公路上。我们放下车窗,打开在广州没有机会用的车子天窗,这时我们真正体验到车子有天窗的好处:头顶着蓝天,微风吹进车里,很清凉,很明净,令在广州饱受灰尘和废气之苦的我们精神焕发。
从化良口镇溪头村,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气派,也没有显赫的名声,只有旧式的建筑物和淳朴的村民安安静静、与世无争地共存着。就连这里是流溪河的源头这一点,也并不为许多人清楚,一切都是淡淡的,名不见经传。

这是个适合静心的地方,乡间的夜晚、一杯清茶、一本书、一份闲适的心情,足矣。
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行进之后,终于到达从化良口镇溪头村。村子很小,异常安静,只有鸡犬之声相闻。刚进村口,便看到一条翡翠绿色的小河,青山绿树倒影,颇为清幽。这便是流溪河的真正源头,溪头村的名字也来源于此。
黄昏时分,村子里连绵的石头房子在夕阳下显得颇有一番韵味,我喜欢黄昏在村落漫无目的地走,看村里黄发垂髫,怡然自乐;看村民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;看黄昏时分升起的炊烟袅袅。
现在,这里家家户户还是用柴火取暖做饭,我喜欢这种完全未经修饰的生活原貌,没有工业,商业和旅游都没开发,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。身处此地,让人不知今夕何夕,恍如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。
金紫里,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,金紫里依然安静地守在村中一隅。金紫里虽未必声名在外,房子亦已荒废多时。不以苛刻的眼光去审视,这还是可以满足都市人寻古问幽的简单心理。
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,我们推开了这个旧时村中大户人家修建的大屋,建筑物处处彰显着前人的智慧和独具匠心。屋前是一个半月形水塘,主要用于防火,在穿过内厅、外厅和天井后,是一座具防御功能的碉楼——安宁楼。墙身厚约1米,墙角和窗口都是由大麻石所做,坚固无比。碉楼大门上方是一个注水孔,以防御敌人的火攻。安宁楼共4层,楼下有水井,最顶层有粮仓,可以保证在碉楼里两个月不断水断粮。
金紫里的基本外形还保留着,但经历了岁月,其墙上的灰雕已渐见斑驳。现在其内厅、外厅还展览着当地的农具:犁、耙、木制风谷机、石磨、石臼、八仙台等,甚具客家风情。
这里的特色是农家菜,溪头多产竹子,竹筒饭便成了一大招牌,厨师告诉我们,炮制竹筒饭所用的竹子都是不再重复使用的,因此蒸出来的饭是真的带有一股竹子的清香,不像城里的餐厅无数次重复使用,所谓竹筒饭已是浪得虚名。
另一道不可不尝的特色菜是咸蛋黄酿豆腐,豆腐的好是毋庸置疑的,嫩滑清香,入口即化。